文明实践网(通讯员:武金刚 付杰) 秋日阳光和煦,10月 26 日上午,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瑯琊小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暨慰问宣讲活动。此次活动以 “遗体 (器官) 捐献在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为主题,由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主办,瑶海区星火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红爱心社承办,三里街街道铁路一村社居委协办,旨在普及遗体捐献知识,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上午八时许,安徽医科大学的近百名学生志愿者身着红色马甲,齐聚瑯琊小区。在安医大接受站负责人付杰老师的指挥下,志愿者们迅速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中:有的清扫小区垃圾,有的整理有奖问答环节的礼品,有的为居民发放遗体捐献手册,还有的负责引导居民与维持会场秩序。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活动现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活动伊始,付杰老师详细阐述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与意义。他表示,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尤其是亲身感受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博大仁爱之心,对于培育他们的医学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至关重要。付老师的话语,为这场特殊的社会实践课定下了庄严而温暖的基调。
九时十五分,随着居民们陆续到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前排就坐的 20位身着蓝色马甲的星火公益遗体捐献登记者,神情庄重而安详,他们无疑是这场活动中最受尊敬的主角。
为让遗体捐献宣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推进,主办方精心设计了活动流程与形式。付杰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在场大学生与居民系统讲解了 “三献” 知识,涵盖遗体、器官和组织捐献的政策、流程及意义,有效消除了许多人心中的疑虑。
随后,安徽长明珍祥爱心艺术团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手语舞《祝福祖国》、男生独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京剧《海港》选段《大吊车》、诗朗诵《人间五味》、舞蹈《家乡的江李树》等节目轮番上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其中,小品《让生命和爱照亮人间》尤为动人,它通过讲述一个家庭从反对到支持遗体捐献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与传承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艺表演间隙穿插的有奖问答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组织者特意设定规则:大学生志愿者不参与答题,但可协助遗体捐献者或现场居民查找答案。这一巧妙设计充分激发了所有人的参与热情,代际协作、智慧共享的模式,不仅高效传播了 “三献” 知识,更拉近了大学生与老一辈捐献者、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距离。
活动最后环节满含温情与敬意。主办方为到场的 20位遗体捐献登记者发放了米、面、油及日常用品等慰问品,并举行了简短的发放仪式。这一举措,既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关怀与感谢,更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这些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爱戴。

活动尚未落幕,就有居民深受感召,当场咨询遗体捐献登记事宜。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相关程序,并特别强调,捐献遗体需征得家人的同意与支持。
这场别开生面的社区活动,成功将小区广场打造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大课堂。对安徽医科大学的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实践锻炼,更是一场直击心灵的职业启蒙。通过与捐献者近距离接触,他们深刻领悟到 “无言良师” 的崇高,也真切感受到医学事业的责任与重量。
对社区居民来说,活动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揭开了遗体捐献的神秘面纱,化解了大众对其的误解与偏见。现场居民积极的反馈与咨询意愿,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融合宣讲、文艺、互动、慰问于一体的多元化宣讲模式的有效性。
秋日暖阳下,红色与蓝色的马甲相映成趣,精彩的演出、热烈的问答、温馨的慰问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而充满力量的公益画卷。这场社会实践暨慰问宣讲活动,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深刻的内涵,成功播撒下爱与奉献的种子,为生命接力之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